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109

2020-08-11 14:14:13 来源:重庆中公教育

1.体现情绪消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3.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赋、散文、词

4.《前赤壁赋》成语:冯虚御风、正襟危坐、杯盘狼藉

简答题

1.全文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请问起作用是?

全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客”反映作者政治失意遭贬谪时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了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能透视到作者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的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

2.作为一篇文赋,本文的句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作者将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整齐中又有变化,用韵也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穿插一些对偶句,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也有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似整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用韵上,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

重庆专升本微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上一篇: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108
  • 下一篇: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110
  •    
    公告解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