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甘肃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医学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2020-02-24 16:45:17 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细目 要点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各时期的重要医家及其著作与主要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著作、主要学术创新及其流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及关系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关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象思维 象思维的概念及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概念及整体宏观、天人合一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变易思维 变易思维的概念及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1)气的概念的形成
(2)气的哲学概念
(3)气一元论的概念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气的物质性
(2)气是万物的本原
(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与
归类
(1)阴阳概念的形成
(2)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3)阴阳特性与归类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2)阴阳对立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3)阴阳互根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4)阴阳消长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5)阴阳转化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6)阴阳自和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特性与归类 (1)五行概念的形成
(2)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生、相克、制化
(2)五行生克异常:五行母子相及及其中医学应用举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及其中医学应用举例
第二章
藏象
概述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功能系统观;五脏阴阳时空观
脏腑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生理特点 脏腑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 心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肺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肝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六腑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大肠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膀胱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焦 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三焦的划分及各自的生理功能;辨证三焦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特点
脑的生理功能
髓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的关系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病变相互影响
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脑,五脏与脉,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女子胞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的概念,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人体之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之气的生成 物质基础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的概念,气化的形式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
人体之气的分类 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宗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营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5)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
血的基本概念 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
血的生成 物质基础相关脏腑
血的运行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相关脏腑
血的功能 (1)濡养 
(2)化神
津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与液的概念、区别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相关脏腑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
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神的生成 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人体之神的功能 (1)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宰精神活动
(3)调节精气血津液
(4)调节脏腑功能
人体之神的分类 五神情志思维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化气;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相关精神互用神气互生
第四章 经络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的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理论体系的建立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络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概念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和基本功能 督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2)任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3)冲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4)带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5)阴跷脉、阳跷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6)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五别络
经别的概念;经筋的概念;皮部的概念;
别络的概念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运行气血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功能平衡
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五章
体质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特点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体质的构成要素体质的评价指标理想体质的标志
第五章
体质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体质的形成因素 (1)先天因素(父母禀赋、性别差异)
(2)后天因素(年龄因素、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体质的分类 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体质与养生体质与病因体质与病机体质与辨证论治
第六章
病因
外感病因 六淫 六淫与六气的概念、区别及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疠气 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1)七情、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
劳逸过度 过劳、过逸的致病特点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1)痰饮的基本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瘀血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结石 (1)结石的基本概念
(2)结石的形成
(3)结石的致病特点
其他病因 外伤 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诸虫 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
毒邪 毒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药邪 药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医过 医过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先天病因 胎弱、胎毒的概念
第七章
病机
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第七章
病机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复发: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的病机特点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阴阳转化的病机特点
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6)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
亡阳;亡阴
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
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的病机
(2)气的失常
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3)血的失常
血虚与血运失常(血寒、血热、血瘀、出血)的病机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伤津、脱液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内生、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的概念与病机 内生五邪的概念  
(1)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阴虚火旺
第七章
病机
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2)病性转化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环境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诊治因素等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 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养生的基本概念;衰老的概念及机制
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治未病 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2)防止病邪侵害
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愈后防复 谨防劳复、食复、药复
治则 治则、治病求本 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1)正治的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的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标与治本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3)标本兼治
扶正与祛邪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原则;具体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调和脏腑 (1)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2)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3)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2)调气
(3)调血  (4)调津液
(5)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上一篇:2020年甘肃中医药大学专升本科专业科目参考书目及
  • 下一篇:2020年兰州财经大学专升本管理学原理专业考试大纲
  •    
    公告解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