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课堂——彼得原理

2021-08-06 17:04:55 来源:中公专升本

一、彼得原理——管理学中的“悖论”

【定义】

1969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在组织中发现了在职场晋升上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例如,在一个普通工厂内,如果一个基层工人的工作业务能力很强,相同的工作时间内,他的工作量可以达到别人的4倍。那么,这个时候,工厂的领导往往就会决定提拔他,让他从事班组长这种类似的管理岗位上。自此之后,他的工作身份就由专业技术身份转变成一个基层管理者的身份了。然而,很快地,他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之后,没多久就出现了强烈的不适应。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做决策优柔寡断,工作态度上总是表现的忧心忡忡。

最终,这种方式不仅没有起到对被提拔人员的一个激励效果,却变成了一种“另类惩罚”,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种工作上的“倒退”。因此,劳伦斯·彼得把它定义为“员工晋升的副作用定律”,也就是后来的彼得原理。

【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增田认为,优秀的员工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绝对性的事件。但是,如果是他自愿自发的主动性的去获得、追求职位的晋升,如果是他自发地想要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那么他就会主动的迎接工作中的挑战,会想尽办法尝试达成工作目标,这个“副作用”就可能不会产生。

可是,现实是,如果这个人是被动提升至某个岗位的话,那么他会认为周围的领导或者同事会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值。一旦工作进展得稍微不顺利,他就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就会产生很重的思想包袱,这样一来,以往高效的表现增强了他的自信,之后管理上的挫败感会让他自信全无。

这个晋升的副作用,就是这么来的。

【现象】

在公司经营上也是如此。

在茑屋书店第一家店成功的基础上,作者开设了第二家店。

但是,这家店却开得非常失败。

原因是开第一家店时,作者带领团队认真调查了市场、调查了竞争对手,真正地站在了消费者的角度,仔细思考这是不是顾客最想去的店,是否有顾客愿意花钱租的商品,顾客走进店铺以后会不会兴奋,以及是否打造了一个让正式员工、临时员工都能感到快乐的工作环境等等。

当时,他们昼夜不休地几乎考虑了营业过程中会产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制订了相对周全的计划。

可是,当第一家店取得成功后,每个月有了盈余,他们就开始带着这种所谓的“成功经验”开设第二家店的。之前的初心、状态和目标全部没有了。因为,他们一心只想如何挣到更多的钱。

结果,店址虽然换了,但是他们不再以站在顾客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开店,不再打磨经营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不再更多的是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忠诚等问题考虑。

最终,在郊区大获成功的买卖,完全照搬到市中心做,他们失败的一塌糊涂。

这算是对“彼得定律”在经营上的一种迁移印证吧。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被提拔为项目主管后,管理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彼得原理——解决办法

【常规操作】

第一,组织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晋升和考查机制。公司需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计划,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晋升和考查机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对被提拔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其次,管理者们不能片面的凭借自身的主观感觉去提拔下属。领导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不能片面的认为一个职工在技术领域做的好,做管理也能做好。

第二,组织需要定期进行培训管理。不仅要对现有提拔人员的工作内容有所关注,更需要培养更高级别的岗位需要的管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被提拔人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以及在岗位上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三,遇到问题要及时的给出帮助。日常工作中,需要时刻注意被提拔人的精神状态。遇到问题,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而不是指责,多沟通,多协调,不要让被提拔人员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机制。不要把岗位晋升当做被提拔人员奖励的唯一方式,也可以通过加薪、休假等方式来作为奖励的手段。

【另辟蹊径】

除以上的常规操作,这里还有一位管理学大师另辟蹊径,提出了破除彼得原理的本质方法,他就是日本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

增田认为,唯一能够打破彼得原理的魔咒,唯一的办法是靠员工的自觉性。

之前的彼得原理之所以会起作用,是因为员工是被动提拔的,被老板提拔,员工总是在使用自身存量的一个东西。但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是动态的,一个人要是主动进步的,一个人是在不断的迭代的,你要相信这个人是会变的越来越强的。 所以,这里面的本质就是能不能够调动员工的自觉性。

让员工自觉成长,而不是公司和组织逼迫员工成长。比如组织发展不行了,没有店长,必须有个店长,说,你来吧。不是这样的提拔员工,而是底下的员工都想做店长,他自觉的冒出来。

增田宗昭说道,为了能够打造自觉性,他牺牲了大量的临时效率。传统观念里,我们看到员工做错了事情,我们想要提高效率,我们的办法是指责他,不要这样做,停下来。并且,大量的传统的领导觉得这样做是应该的,难道你看到员工犯错不应该管吗?他说,我不管,我宁肯看到员工犯错。当然这种错误不能是那种战略性的错误,一下子能够促使公司倒闭的错误,而是那种稍微有些小瑕疵的错误,建议要忍住不说,让员工自我体会和感知,然后让她感到自觉性,她会做的越来越好。

总而言之,彼得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一定会在做新任务时,走下坡路。

虽然彼得定理是对员工晋升之后不适的总结,但是,它的内核是你的意愿和初心。这可以算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论依据了。想了解更多专升本考试信息请点击中公专升本每日一练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上一篇:注意啦!陕西专升本这些知识点不常考
  • 下一篇:大专期间可以考哪些证书?
  •    
    公告解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