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升本考试:语文每日一练(32)

2020-08-18 14:18:51 来源:重庆中公教育

1、下列文章为爱因斯坦所写的是( )

A《谈独立思考》 B《贝多芬百年祭》

C《我的世界观》 D《瓦尔登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A项《谈独立思考》由中国作家茅盾的作品;B项《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为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C项《我的世界观》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篇演讲词;D项《瓦尔登湖》为美国作家梭罗所著。故选C。

2.“贻笑大方”、“周公吐哺”、“信誓旦旦”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秋水》《寡人之于国也》《陈情表》

B《短歌行》《诗经·氓》《秋水》

C《短歌行》《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氓》

D.《秋水》《短歌行》 《诗经·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出处。“贻笑大方”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公吐哺”出自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信誓旦旦”出自《诗经·卫风·氓》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故选D。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多久( )

A三天 B三个月

C九个月 D三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区别。先说理解上的误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里给我们三个时间概念即:三月、三秋、三岁,前一个和后一个很具象,“三秋”有些抽象,“孔颖达疏”注曰:“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因此,这首诗用现在语言理解,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一日不见,如隔九月!一日不见,如隔三年!故选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中的肃宗是皇帝的庙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故选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故选A。

重庆专升本微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上一篇:重庆专升本考试:语文每日一练(31)
  • 下一篇:重庆专升本考试:语文每日一练(33)
  •    
    公告解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