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78

2020-08-07 14:20:01 来源:重庆中公教育

简答题

1.说明为什么曲末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堪称“曲眼”?

这里的着眼点不在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在百姓的苦难,两句包含着这样的社会历史内涵:对百姓来说,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连年征战固然是苦;国家兴亡时,大兴土木,也是苦,始终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社会历史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说,无论旧朝亡还是新朝兴,百姓始终处在困苦之中;二是说,无论是旧朝亡还是新朝兴,都是由“百姓苦”引发的,造成的。)

2.指出曲中的拟人句,说明其表现意义

拟人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表现作用有两层:一是生动地展现了潼关形势的险要;二是暗示了灾民的激愤情绪、政治形势险峻。

3.为什么说这首怀古曲在内涵上超越一般怀古诗?

超越一般怀古诗的关键:没有像一般怀古诗那样停留于对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感慨上,而是透过表面一层,揭示出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历史实质:“百姓苦”。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巧妙之处

采用了拟人手法。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中的两个“如”字,似是比喻,实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河以人的形态和情感。一个“聚”字,描绘了群峰似乎有意识地聚拢、耸峙;一个“怒”字,描绘了黄河似乎在愤怒地咆哮,使山河具有了人的形态和感情,而这种感情和作品“百姓苦”的主题正好相呼应,有利于表达主旨。

重庆专升本微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上一篇: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77
  • 下一篇: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古文79
  •    
    公告解读预约